创新转化模式 全面融入秦创原——西工大科技成果落地陕西侧记

西北工业大学罗剑老师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落户秦创原。图为团队成员在做实验。 西北工业大学提供

西工大刘维伟老师(右四)科研团队正在探讨新材料研发(资料照片)
3月7日,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秦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西北工业大学继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力特”)之后第二家登陆科创板的成果转化企业。
围绕国防与国民经济重大需求,西北工业大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以“创新机制、贯通链路、技术引领、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改革,为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强体制机制保障。两家高科技企业相继上市,就是创新成果转化生动的体现。
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
“多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认真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全力参与和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陕西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贡献力量,是西工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西工大校领导说。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一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这导致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敢转”。
2021年,西工大承担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国内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学校将其作为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
一年来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76项知识产权作价1.16亿元,科技成果作价数量和金额较改革前一年增长40%以上,消除了人们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
在高校当前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认可度不高,这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想转”的问题仍然存在。西工大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职称评定和人才专门评价办法,与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打通,维护了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教师的利益。
“缺钱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难题。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投资人和企业往往要求科研人员投入部分现金,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实现风险共担,而这笔现金对科研人员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钱从何来?
西工大积极探索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方式,设立“资金池”,并明确资金的申请、评估、审批等环节,解决“缺钱转”难题。目前,学校已有14个项目正在通过此方式实施转化。
西工大在校内开展了为期近10个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专题大讨论,并在《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将进一步加大高质量专利培育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创改”,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保驾护航。
让科学技术走出实验室
铂力特和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是西工大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生动的体现,也是西工大促进创新成果与金融资本有效衔接的成功典范,为强化高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发展的核心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是“隐身材料独一股”,一个是“国内独一全产业链3D打印股”,两个“独一”的关键是“硬科技”属性突出。
早在1996年,华秦科技便以西工大材料学院周万城教授团队为核心力量,进行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预研和培育。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于2016年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将相关领域的22项专利权和10项专利申请权在华秦科技实施转化,为其筑牢了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同年,双方联合成立了“高温隐身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络与合作机构,推动特种功能材料产业化。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双方构建了“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了“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2018年,学校和华秦科技联合申报的“航空发动机用特种功能材料”项目获得国内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华秦科技9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8人是西工大毕业生或曾在西工大任教。
“我是陕西人,我的根在陕西,我的老师、同学都在西工大,这对我来说就是优质的资源。”华秦科技董事长、铂力特副董事长折生阳是西工大77级校友。多年来,折生阳心怀科技强国梦,密切与母校合作,累计为学校投资1.65亿元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经过不断积淀后的“水到渠成”。
铂力特是依托西工大凝固技术国内重点实验室而成立的。该实验室在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方面有着雄厚的科研底蕴与实力,为铂力特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西工大还有一批“硬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致力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正向着成为行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目标努力奋进着。
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西工大将“深度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重大发展机遇和重要战略举措,确立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创新源头供给;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两链’精准对接,优化成果转化生态”的总体思路。
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培育重大集成创新成果。2022年1月,学校牵头论证的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将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空天动力领域创新高地和陕西实验室建设“样板”。
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领域,一年来,学校已落地秦创原总窗口成果转化企业9家,发动机复杂构件制造、消防灭火救援特种无人机等多个产业化项目落户秦创原总窗口,电子型生物传感器、纳米组织粘合技术、无人机快速发射回收智能平台等11项种子项目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资助;66项科技成果作价6210万元,现有在陕参股成果转化企业10家。同时,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的无人机产业化基地和纸基摩擦材料产业化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国投集团投资20亿元、占地302亩的国内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园已于2021年11月11日在西安阎良国内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工建设。
近两年,得益于陕西全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西工大主动谋划、积极融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在秦创原落地转化,目前已将211项知识产权作价2.58亿元,新组建23家成果转化企业,吸引社会资本融入1.66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13.7亿元,仅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就为地方贡献税收3.21亿元。
文章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