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与秦岩老师交流,自己诸多感受中,最深的不是他广博的知识和多舛的经历,而是“痛”。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痛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出生是痛,死亡是痛,而在这两端的中间,我们还将经历各种各样的身痛、心痛,穿越痛苦的方法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秦岩老师经历过坠落山崖致残的身痛,经历过从天堂坠落地狱的心痛,也经历着为陕西本土文化而忧愁的思想上的痛,他在痛中思索,在痛中感悟,在痛中蜕变。
然而,从他的痛中,我能反思到什么呢?
遇难之前的他,是西安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的副总,年轻力盛,上电视、做节目主持人、做讲座,聚光灯下的他风光无限,但2002年那场意外直接让他跌入万丈深渊。
那年他去山西绵山旅游,在一个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没有警示的景点,失足从近三层楼高的山上摔下,导致右耳颞骨粉碎性骨折压迫三叉神经,脑出血7毫升,肋骨摔断两根,右侧面部神经严重受损致使右侧面部神经瘫痪,右耳永久失聪。那一年,他刚过36岁生日。
眩晕、恶心,走路不稳,视物重影,舌头麻木,大量的药物、无休止的针灸、电疗,他几乎快要丧失生存的信心。他每日只能静静地躺着,静静地思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身体上的痛了,也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煎熬。之前还是众星捧月的副总,顷刻成了形影相吊的废人;之前的耳聪目明,变成了眼前的面目全非。
那场意外带来的痛,并不是短暂的住院时的痛,也是将会伴随一生的、持续永久的痛。清创手术以后,他右耳道里面的骨膜、骨头全被取出,神经外露。形成“空腔”的耳道里,常年不断地分泌汁液混合着耳耵,顺着脸颊流下,散发出腐肉的恶臭,需要每天清洗。冲洗耳道的过程也十分痛苦,消炎水滴进耳道后会直接压迫神经,使他顿时觉得眩晕恶心。只能静静地躺着,再慢慢坐起来,让液体流出来。
身体上的伤痛可以改善或者遗忘,心理上的痛却因不得不面对而苦不堪言。
由于右侧神经瘫痪,显得面部有些不对称。说话时,嘴角无力,一侧表情也很呆滞。此外,右侧舌头麻痹,吞咽也受到了影响,吃饭喝水时会从嘴里漏出。这慢慢成了他的心病,他不愿离人太近,也很抵触站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尤其是拍照。
那场意外仿佛是命运不经意开的一个玩笑,一夜之间使他从意气风发的天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他从到鬼门关走过一遭险些送命之后,不得不收敛起年少时的轻狂,开始冷静地思考生与死,以及活着的意义——既然老天没有让他就这样离世,他又割舍不下太多的牵挂,带着这样一个残缺的肌体,又该如何面对后面的生命,又概不如何活得有些意义?
刚开始,他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新兴的网络教学给他提供了一个不用露面就可以讲课的机会,他凭借着深厚广泛的知识,旁征博引、轻松愉悦的讲课风格,在网校很受同学们欢迎。
人不会刹那间大彻大悟,而是慢慢地在经历的过程中一点点体会、反思和感悟。摔伤后的秦老师,一开始只是想忘记伤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后来由于骨子里还没有完全磨灭的“不认输”,使他办起了“陕西文化网”。
那是2008年,在北京的一次饭局中,几个京城人向他质疑具有上千年文明的陕西号称“文化大省”但绝非“文化强省”其特色文化体现在哪?何处展示?
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他顿时语塞了。城市中看得到历史用文物遗迹划过的痕迹,却看不到周秦汉唐一脉相承的文化,听得见关中方言的古老豪迈,却听不见秦腔汉剧的高亢激越。再难以感受到教科书中那个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都”的厚重,就连大多数陕西人自己也很难说清值得自己自豪的特色文化是什么了。他很无奈,也很心痛。
这种痛使他产生了做一个能够充分展示陕西文化和艺术的网站的想法,以此来告诉更多的人陕西拥有什么,即将逝去什么,什么是陕西引以为荣的骄傲。就这样,陕西文化网便诞生了。
他的初衷只是想要给陕西的历史文化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后来随着视野和网站内容的不断增加,他发现陕西本土文化真是一处韵味丰厚、魅力无穷的宝藏,但这样珍贵的东西却很少有人去保护、传承它,于是他思想上的痛越来越深,所花费的心血也越来越多,——策划组办“三秦文化大讲堂”,给陕西文化一个宣讲的舞台,发起成立“陕西地方戏曲研究会”,给地方戏曲一个展示的平台……直到今天,年过半百的他还在为陕西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奔忙。
从摔伤起,他经历了婚变、双亲离世、朋友背叛……各种痛他几乎尝遍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只有痛才能让人面对、令人成长,再肩负起大写“人”的责任。
他的痛是一面镜子,我能照出自己怎样的模样,或者说,能体悟出什么?
秦老师给我讲,“悟”字是用你左边的“心”将右边的世间万物领会后,再用你的“口”说出一半来,便是“悟”——“悟”能四大皆空,放下名利;“悟”能无所不能,内心坚强;“悟”能六根清净,舍弃贪欲;“悟”能大智大慧,奋发图强。
从秦老师的痛中,我感悟到很多,但能说出的只有三个词:不言,蜕变,自省。
“不言”,指不言痛,不言哀怨。
与秦老师相比,未满十九岁的我谈不上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虽然也曾有过让我耿耿于怀、难以排遣的小痛,但跟他的痛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以前我会沉郁愤懑地跟那些比录取分数我低了几十分的同学讲,河南的高考有多残酷,高三的学习有多痛苦……我恨不得想告诉全天下的人:我是最痛的,我是最不幸的。然后就开始抱怨身边的种种不好。这除了影响自己的心情,作为别人闲暇之后的谈资之外,还有用吗?!
在还没有体会到更大更深沉的痛之前,我永远觉得自己是最痛的。一旦了解了别人经历过的痛,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当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错过月亮和繁星了。”面对痛,我们要学会“缄默”,不要抱怨,不要放弃。
只有蜕变,才会痛,只有痛,才会蝶变。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如果我们受过的苦和痛不能帮助我们成长,那我们真的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秦老师遭受过太多苦难,身痛曾让他几度绝望,心痛曾让他惆怅彷徨,但是,痛让他的人生得到开悟,痛让他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痛让他明白人生要适时转弯转向,痛让他达观不屈、逆境重生,痛让他懂得了选择、舍弃、坚持或放下。
正如贝多芬所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般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世间的绝唱。”痛,它确实难忍难耐,但同时它也恩赐给我们太多宝贵的东西,它是一笔财富,聪明的人消化痛、吸收痛,使它变成自己的营养,让身体、心理都更加强大。
忍得住破茧成蝶的痛,才担得起振翅高飞的美。秦老师这样理解痛:“痛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东西,毛毛虫要经过痛苦的蜕变才能变成蝴蝶,如果你不去蜕变,那你的一生就只能是毛毛虫。”所以,在痛中蜕变,在痛中成长,才是痛的价值所在。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秦老师的“痛”教会了我 “自省”。
当面对秦老师这样一个思想上比健康人还健全的残疾人的时候,我才更加发现健康的珍贵。以前我仗着自己年轻,就无度地挥霍自己的健康。或熬夜不眠、或长睡难醒、或暴饮暴食、或水米不沾。人不能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
当我更深地了解到他的心痛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肩负起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文科生,也只有想利用文化知识谋求一条谋生之道的思想境界,“传承文化”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秦老师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拥有的只是历史,但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文化是一个“传”与“承”的问题,老一辈的人将文化的炬火传了下来,谁去承接呢?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愿意去走近、保护以及传承那些古老的艺术文化呢?虽然我们都只是“匹夫”,但也“有责”啊!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只要我们怀揣着一颗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敬畏之心,学习实质的文化内核,再积极地向同龄人传播,并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文化真正地“活”在城市里,活在我们“心中”,也不枉“人生一遭”了。
秦老师说:“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能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恶、懂取舍。人活百年,终归一死。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力所能及地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做些有意义的事。
开头董卿那段话的下一句是:“倒也不必始终把痛拒之于门外,唯一要做的,是不要忘记给自己点燃一盏名叫希望的灯火,我们在痛中治愈,我们也在痛中成长。”
以痛为镜,能见自我。痛中成长,蜕变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