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你好!辩手》||赵雨潇


你好!辩手
第二期 辩论访谈—赵雨潇
本期嘉宾:赵雨潇
(网辩)(32队/个人赛) 冠军 2020年 “微光辩论”个人挑战赛
(网辩)(24队/个人赛) 冠军 2022年 “华韵杯”个人挑战赛
(网辩)(32队/个人赛) 季军 2021年 “述剑杯”个人挑战赛
(国际)(24队/团体赛) 冠军/决赛/全程最佳辩手 2021年 “温韵杯”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冠军/决赛/全程最佳辩手 2023年 “锋芒杯”网络辩论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冠军/决赛/全程最佳辩手 2023年 “月下寻鹿”网络辩论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1年 “南北杯”网络辩论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1年 “扶桑杯”网络辩论赛
(市级)(16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泉城杯”济南市辩论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华语辩论甲级联赛
(省级)(08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华语辩论世界杯济南赛区
(省级)(32队/团体赛) 冠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3年 湖南辩论联赛
(网辩)(64队/团体赛) 亚军/决赛最佳辩手 2021年 粤港澳大湾区超级联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亚军/半决赛最佳辩手 2023年 “桑榆杯”网络辩论赛
(国际)(16队/团体赛) 亚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0年 CDA中华辩论联赛
(网辩)(32队/团体赛) 亚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online俱乐部联赛
(省级)(48队/团体赛) 季军/半决赛/全程最佳辩手 2022年“邕辩”国际高校华语辩论邀请赛
(省级)(08队/团体赛) 季军/全程最佳辩手 2020年 华语辩论世界杯济南赛区选拔赛
(省级)(64队/团体赛) 季军/半决赛最佳辩手 2019年 山东省大学生辩论赛
(国际)(48队/团体赛) 季军/半决赛最佳辩手 2023年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资格赛(银卡赛)
(省级)(16队/团体赛) 季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0年 “中原杯”河南省辩论赛
(国际)(36队/团体赛) 季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岭南杯”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网辩)(24队/团体赛) 季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薪火杯”辩论邀请赛
(国际)(58队/团体赛) 季军/单场最佳辩手 2022年 “AMSIB”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国际)(200队/团体赛)八强/单场最佳辩手 2020年 世界大学生巡回辩论赛

Q:王博雅 A:赵雨潇
Q&A 01
@王博雅:
雨潇学长可以给我们西安地区的同学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
@赵雨潇:
大家好,我是赵雨潇,是山东理工大学校辩论队的创始人,也是现任的山东理工大学辩论队的教练。从19年建立校队到现在,我一直有参与校队的管理运营以及队员的培养和训练。
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到这里,接受青年委的采访。作为非辩论名校出身的辩手,我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跟大家分享。尤其是在这个时代,辩论逐渐向网辩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辩手,可以通过网络辩论的形式接触到更好的辩论资源,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有更多机会的时代。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去把一个学校、一个队伍发展起来。当然,如果大家对我个人的一些辩论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感兴趣,我也可以在这个采访中,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经验和辩论学习的过程。
Q&A 02
@王博雅:
第一个问题可能有点小八卦、但是也是我们很多同学好奇的:在大学期间打辩论的时候有遇到自己的crush吗?如果有,那成为对手在赛场上会不会很紧张或者影响发挥?
@赵雨潇:
说来也是挺巧的,我在大学期间的前女友就是通过辩论认识的。起初是我先进入了一个网辩队,后来在她进入队伍的时候,我作为面试官,觉得她是个很棒的辩手,面试结束之后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分享了一些个人的建议和经验,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三年的感情。
因为在一个辩论队的关系,我俩一起打了很多比赛。在后面偶然的一次机会里,我俩约了一个一对一的solo,当时邀请了一位共同的朋友作为评委,就这个朋友情商也蛮高的,最后判了她赢了比赛。
当然了,后来的结局当然就是,虽然我输了比赛,但是赢了一个女朋友。对于我来说,简直赚到不要太多。
Q&A 03
@王博雅:
在您打辩论期间有没有遇到特别有趣的一件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赵雨潇:
这应该算一次“奇遇”吧。有一次我在学校举办线下赛,我作为主办方要去巡场,在会场外面就遇到了一个人,他看起来有一点点神志没有那么清楚。但我的习惯是首先向陌生人表达善意,我说:“你好,请问你是这场比赛的观众吗?还是参加的辩手?”他讲话不是很连贯,吐词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我最后听懂他的问题。他用一个比较结巴的语气,问我:“为什么那些连锁的餐饮店卖的东西。比那些单独的餐饮店要更贵呢?”当然,我当时也没怎么思考就回答他了,连锁餐饮店通过它的供应链,通过它的上下游打通,或者是通过它自有工厂的方式,压低了这个原料和渠道的成本,所以说它能比那些单独经营的店铺更有价格优势。他在听完话之后就点点头,然后说:“你要加油,好好打辩论。”然后就走了。
其实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他是谁,听说他其实是一个学校的常客。是在没有封校时期的,一个经常会来学校会场旁听的人。
人总有一些玄学的相信的,他就好像专门只为了来这个地方,问我一个不知所谓的问题,然后递给我一句“好好打辩论”的鼓励,后来我也没有遇到过那个人,也没有再听到过类似关于那个人的事情,但这件事之于我,就好像我命中注定是要一直打辩论的。
Q&A 04
@王博雅:
那说到山理工,我们有了解到山理工从没有校队到建立校队再到四年时间拿到了“金卡” 那您认为山理工有这样的成就,关键因素是什么?
@赵雨潇:
这也是我很想要跟很多朋友分享的一个话题,就是怎么让一个校队能够从无到有,然后去不断的成长。当然,很多时候除了制度以外,是需要有一个很强的辩手作为带领整个队伍的基础。这个辩手不一定是要做管理、做队长,但是在比较关键的赛局或者是大赛场合,需要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带大家获得胜利。排除掉这些因素之后,我觉得基本的制度建设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个人会有稍微有一点点道德洁癖,很讨厌个人独裁,或者是以个人性格为主导的队伍建设。所以山理工校队的整体建设一直都是以民主投票作为主要形式。比如说我作为初代的队长,我退下来之后会有第二代的队长,整体队伍的决策模式就会变成开一个领导层会议。大家互相说服,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投票。现任的队长会比其他的人多两票,教练每人一票,队长一个人会有三票。这样既保证了队长他的地位和职权,同时也让教练团和副队长一定程度上在投票中有制衡队长权力的资格。
其实我也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一直把这个队伍管理的特别好。尤其是在我大学时代,大二大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决策可能存在问题。但当我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身边的那些人都会把我拉住。他们拉住我的方式就是投票否决。当他们否决掉我的决议之后,就会给我的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然后这种比较冲动的决策就会被制止。这个决策模型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遇到一些比较重要、关键性的决策的时候。我们会先讨论,先投票,这是第一个经验。另外,在队伍制度制定的时候,需要赋予队长相对比较高的权利,同时也要有制约队长的一个制度。不然很多时候。万一队长昏了头,那队伍就直接完蛋了。
我觉得在制度以外,山理工的运气很好。19年恰恰就是网辩方兴未艾的时期,到20年,网辩就开始火热了,山理工赶上了网辩发展起来的末班车。淄博基本上是一个很荒芜的辩论区域,而且只有山理工一个大学,还没有规模比较大、能够承办比赛的大学,我们是没有很多线下赛打的。其实就是网辩补上了山理工的这部分空缺,让我们的辩手在刚进入校队的时候,没有很长的空窗期。我们会去比较频繁的接触网辩,然后建立和网辩圈的联系。我们当时的策略也蛮简单的,就是让不同的辩手进入到不同的辩论队当中,或者是让不同的辩手进入到不同的比赛组委,建立起和网辩圈的沟通,然后拿回比赛资源。
在网辩基础上,我们有制度,有资源,那队伍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那有了制度和资源,之后是什么?可能大家不知道,虽然我们建队四年,但我们打了三年银卡赛,第三年我们打进金卡。这个时候我就觉得队伍真正要去取得国际赛事的成绩,还需要两样东西。一个在采访之初我跟大家提到的,他需要等缘分。等到一个真正有天赋,有实力的辩手进入到队伍,他还有饱满的热爱,充足的热情。前提是你建立好了制度和有充足的资源,那么当你等到了这个命中注定的人的时候。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带着队伍取得很多的成绩。第二个,我个人认为没有拿到金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去接触真正优秀的国际赛事的教练。我们这一次银卡赛请到一个很知名的辩手——朱丰泽老师,作为山理工的带队教练。朱丰泽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事情。首先改变了我们整个队伍的辩论体系,调整了每个辩位应该去执行怎么样的策略。第二个他改变了我个人的打法。因为我个人在网辩圈打了很久,所以很多的比赛技巧、比赛动作,都被网辩这种快节奏线上比赛规训了。但是进入到线下阶段,这种动作是不被线下评委所喜欢的,那朱丰泽老师就用他很非常丰富的线下赛的经验,规范和调整了我的技术动作,让我的这些观点输出能够被线下赛的评委接受。
山理工还有一个很优秀的辩手叫张捷。很多时候单C阵容如果能拿到这个大赛履历其实是蛮辛苦,而且可能性很小,像是在赌博。一般情况下,我现在理解的大赛阵容至少是一个人在前场去打攻防输出,另一个做后场的补充和收割。张捷是我的学弟,他帮我做好了中场的补充和后场的收割。那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两个人的合作,再加上有朱老师的加入,我们最后就拿到了金卡资格。
如果回过头来,我一定要给这些和我们曾经一样,处于荒漠地区偏远地区非名校的学校一个建议的话,第一件事情:不要独裁。不要建立一个独裁的校队制度,一定要有民主投票,有相互的制约和制衡;第二个,在没有充分的线下资源的情况下,多接触优质网辩,会有更多训练的机会;第三个。这些制度基础都完善之后,很多时候,“意中人”他不是等来的。虽然我刚才在采访过程当中告诉大家要等一个意中人,但意中人是可以找到的,那就是要扩大你们的招生规模和宣传规模。很多时候一些学校的校队宣传,他可能局限在某一两个学院里面,所以他可能等了好多年,都等不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辩手来带领队伍取得胜利。那山理工做的措施就很简单,校队会不断的把校队辩手分发到各个院队去带队打院赛。打完之后,也让学院的辩手接触了外面比赛,会看到与校队辩手水平之间的明显差距,然后就会慢慢的把人送到校队来。当这个宣传规模扩大之后,遇到优秀辩手的概率就会放大。这就是第三件事情:宣传。最后一件事情,请一个真正的国际赛教练。是那些经历过大量国际赛洗礼的、有着充分线下赛比赛经验的教练,哪怕花一点钱。通过教练整体的调整,不管是战术布局的调整、还是个人技术动作的调整、还是最后在定稿写论的过程当中对于观点的调整,有了一个好的教练的辅佐,最后这个队伍至少在三年到五年以内,是有冲击国际赛的资格的。
Q&A 05
@王博雅:
那山理工从辩论荒漠到如今欣欣向荣,您有没有一些特别艰难的时刻?您是如何坚持到现在的呢?
@赵雨潇:
我个人会觉得最开始是蛮难的,因为一没有比赛二没有成绩,你要怎么说服那些喜欢辩论的辩手留在队里?其实在队伍的早期有着很大量的辩手流失。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偏远校区他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在最开始,尤其是在我个人实力也没有很出彩的那个时代,我可能会觉得那个时候需要靠一些个人魅力、靠一些朋友之间的羁绊,然后把这些人留下来。再直白一点,就是通过友情。当时和我同一届的另一个辩手叫张硕,他现在在网辩圈也蛮活跃的。他留在校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俩是关系很好的死党。我们经历过山理工没资源的时代,也经历过山理工现在资源很充沛的时代。在最开始我们可能流失了90%的老手,但他之所以选择留下来和我一起去奋斗,是因为我俩关系很好。但当我意识到,当我在当时意识到可以通过个人的情感连接、通过友情来让一些人留下来的时候,已经走掉了90%的人了。 所以可能每个学校都会面临在最开始,你没有留下他的理由,或者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让他相信这个地方会发展起来。这时候怎么办?先做朋友。但这件事情到了队伍发展起来,尤其是中期到后期的时候,它是反过来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再用友情去捆绑我们的朋友留在队里面,我们要逐渐的把这个关系从朋友转化成队友,甚至转化成学员和教练。尤其是在队伍人多之后,你没有办法去平衡你和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队员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队伍就要开始可能是一种公司管理思维了,不再是那种简单的友情绑架。因为你们越是亲近,队伍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越是没法处理的。
所以,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山理工在起步的时候是最难的,但是过了起步阶段慢慢就会变好。那怎么度过那个起步阶段,就是当我们没有办法给他队伍荣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他一些其他的情感价值,比如说友情。友情在完成了初期的过渡之后,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慢慢的转化成队友,再转化成教练和学员。大家要慢慢学会去把控距离,才会让队伍的管理越来越好。
Q&A 06
@王博雅:
在您打辩论这些年 您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人呢 ?只能说一位。
@赵雨潇:
我想要感谢的,可是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人,他叫李海傲。在山理工的最开始,我既要负责行政、老师对接,又要负责办赛、带队,还要比赛,队里面所有的事情我几乎得一个人包办。那时候山理工的比赛成绩比较糟糕,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分了好几份心之后,还能在赛场上赢得成绩。这对于我来说有点过于苛求,可能我没有那么高的天赋。但是直到他的出现,他完成了山理工整个队伍管理制度的蜕变,他从我手里接过去了所有的行政管理工作:队伍管理,比赛承办,甚至包括和老师的对接。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能把我从很繁杂的事件当中解放出来,全身心的投在比赛里面。也正是有了海傲,我们才慢慢的获得了一些成绩。 当然了,之后接海傲班的辩手是一些朋友会认识的,他叫卜元欣。他俩都把山理工绝大部分行政上的事情全部解决好了,把我从这些事情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比赛。如果没有赵雨潇,可以等下一个李雨潇、王雨潇,但是如果没有海傲和元欣,山理工根本就存在不了这么久,也就不可能等到一个能带山理工拿到成绩的辩手了。
Q&A 07
@王博雅:
您想对大一时期的自己说句什么?
@赵雨潇:
“如果你有机会,赶紧去北师珠认识一个叫朱丰泽的人,然后找他学辩论。”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在大二的时候我就会很厉害了。
Q&A 08
@王博雅:
您作为参赛选手对于我们高校华语辩论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期望呢?
@赵雨潇:
上一场比赛是小组循环三出一,一共需要打两场,第一场是小朋友们自己去打的,我个人参加的是第二场对阵华东政法的比赛。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评委质量真的很高。我那场的前两个点评的评委,汪湛然和郑嘉曾这两位评委,他们俩的点评水平是非常高的。这两位评委对于战局的梳理、比赛局面的推进的把握非常厉害,包括给到场上双方的建议都非常精准。讲实话,当时我是很惊讶的,因为我没想到这种高校性的联赛会有这么好的评委出现。所以,高校联赛给我第一个最深刻印象就是评委质量超级高。第二个我倒没有更多的建议了,因为单从办赛经验来讲的话,我也没有特别丰富。我最淳朴的期望就是以后都能保持这个评委水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我以后参加的每一场高校联赛所有评委的水平都可以有像汪老师,郑老师这种水平。这样的话不管输还是赢,都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输、为什么赢,以及在输了或者赢了之后,未来提升和改善的方向是哪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以后都能遇到这么高质量的评委,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比赛体验。
Q&A 09
@王博雅:
据山东理工大学报报道, 您说“辩论就是让真理在质疑和鉴证之后逐渐明晰,让潜藏在冰山下的不为人所明辨的部分浮出水面。” 那您认为打辩论真的可以让真理浮出水面吗?
@赵雨潇:
这是一个还挺复杂的问题.可能你问一些比较厉害学长,他们可能会回答的更好。但对于我来说,辩论让我学会了一件事情:如何表演出你相信的真理。我个人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全正确不可辩驳的道理。很多辩手可能在讲一个自己不是很相信的东西时,会没那么有信念感,所以他自己在讲的过程当中,会表现的有一点点不自如。曾经我也是只能讲出我相信的东西,对于那些我自己都没有接受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在场上讲出来,是没信心、没底气的。而没信心,没底气,一旦被评委或者对手抓到的话,在场感上就会变得很糟糕。
这几年的辩论经验为我提供了一个技能,无论我能不能接受所谓的道理,我都能表现出“在我心里这就是真理”。我能够表现出我对于这个道理坚定的信念感,让评委觉得可能这个正方三辩他水平不是很高,但他就觉得这个观点一定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除了观点正确性以外,评委可能会增加对于辩手的信任度,也就是辩手不是上来骗评委的,因为辩手真的相信这个观点,所以他才把它讲出来。这是大概我目前对于真理和辩论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