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 | 错位时空,百年相拥——二十岁的他们和二十岁的我们
2022年4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超过2500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2020年底,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今天的我们不仅吃得饱,穿的暖,还吃得健康,穿的个性。今天的我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这是今天的中国,是我们幸福的二十岁,而这一切的来之不易让我想起百年前那些同是20岁的他们。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03年前……1919年5月4日是一个星期天。鲁迅先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对天气的记载只有一个字:“昙”。“昙”也就是多云的意思。当时的亲历者都不曾想到,就是这样平常无奇的一天,爱国青年们的行动会被称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北京13所高等学校的三千多名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走上街头,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运动浪潮迅速席卷我国,一时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民族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希望火种!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心怀国运,身兼大义。
思想的力量往往是无穷大的。“五四”风雷的余波永远地指引着这群青年。向赵家楼投出火把的邓中夏那年25岁,14年后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参与决策部署营救活动的瞿秋白那年站在20岁的门槛,想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16年后从容就义;进步学生曹渊那年17岁,任谁也没想到仅在7年后,他在进攻武昌城头时牺牲……15年后,一支粗布绑腿、草鞋拄杖的队伍横渡湘江,5万余人血洒江岸。那一年,陈树湘29岁,程翠林27岁,蔡中28岁……31年后,一支队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国作战,19万余名烈士埋骨他乡。牺牲时,黄继光21岁,孙占元27岁,邱少云26岁,杨根思28岁……百年后,同样的队伍捍卫祖国主权寸土不让,英雄化作丰碑屹立喀喇昆仑。那一年,陈红军33岁,王焯冉23岁,肖思远24岁,陈祥榕19岁……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我们是一群二十岁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群革命年代二十岁的有志青年。二十岁的我们满载未来的希望,正用书生和梦想装点校园的宁静。二十岁的他们,心怀报国的志愿,曾用号令和炮火燃烧战场的激情。跨越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在想,二十岁的我们和二十岁的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更多元的文化,以及他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年代。但同样,百年来我们也未曾改变。在脱贫攻坚战中,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用青春扎根基层奉献生命;在武汉抗疫战中,1.2万多名“90后”“00后”青年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湖北,在冬奥赛场上,“雪场凌空”的谷爱凌,“一鸣惊人”的苏翊鸣,“龙腾虎跃”的李文龙……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后运动员崭露头角并取得优异成绩,用行动证明了中国青年堪当大任。
在长安大学,也有着这样一批二十岁的同龄人。2022年岁末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学校13000余名志愿者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我参加”“我可以”“我上”在学生志愿者群里不断刷屏,我仍然记得我们外语学院的女生一个个穿着宽大防护服一箱箱搬运物资不喊累不喊停的努力样子,女孩子也可以很有力量。有这样一群人,未惜青春入乡村,甘将热血沃幼苗,他们在风雪中作歌,在山村里起舞,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来了春天。锲而不舍,金石为开,他们有共同的名字——长安大学研支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一场场宣讲、一次次交流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带领长大学子在党史学习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他们组成了长安大学“长安星火宣讲团”,作为其中一员,我在去年暑假前往商南进行党史宣讲,当我讲到中国共产党时,富水街社区的一名小朋友打断了我,他说“我知道中国共产党,我要热爱中国共产党,我要做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那一刻,我说不上来是怎样的感情,但那一刻,我知道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知道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那句话是十岁不到孩童懂得的道理,更是我们二十岁青年该有的担当。
很多人问,二十岁,应该是什么样的?仰望过先辈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再相拥,是用信仰诠释青春,将青春的泉涌融入时代的伟大洪流;是在此处,正青春,敢无畏,可有为,带着无限力量和勇气。我们这一代被赋予未知、挑战、困难,也被赋予力量、机遇、希望,将接棒书写我们的二十岁,我们都是热血少年,追着五角星的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优秀成绩!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自己的赤忱、热血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撰稿:李晨菲 审核:郭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