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好汉。对于贫苦家庭而言,只要是钱,无论多少,一点一滴的累积下来,总会有一天富起来的。倘若是浪费了那么一点,无论多与少,都要埋怨好久。
这不,隔了几年后,高婶婶也会想起自己坐车多付的那一块钱。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早上,高婶婶去距离家十五公里的县城里看望病人,坐车的时候,不小心多付了司机一块钱。等她反应过来,那已经是晚饭时候了。(高二婶那时已经回到了家)
她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咒骂:“这个砍秋头的,多收了我一块钱,良心是不会痛么?”丈夫坐在旁边,只顾着吃饭,一句话没说。高二婶心里有气,把碗筷重重一放,出到门外,冲着自家的狗打了几下。
晚上,高婶婶坐在沙发上,又说起这事儿,只不过她不是咒骂司机,而是埋怨起过世的父亲来:“都怪小时候我那爹不让我去读书,害得我现在字也不识,白白吃了这么多的亏。”
这件事,高婶婶经常挂在嘴边。只要她因为不识字,吃了些许亏,她便会说到这事儿。
——她总会想到她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早晨,父亲突然对她说不要去上学了,待在家里干活。为了防止她偷跑出去,父亲还特意抽了一根棍子,拦在大门口。
后来,高婶婶嫁人了。丈夫是初中学历,或许有这点关系,也或许是自古女性家庭地位不如男。丈夫常常对她破口大吼,给她使脸色。一来二去,高婶婶更是对于不识字这事儿耿耿于怀。
所以,她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子女。
可高婶婶家庭并不富裕,嫁给丈夫这几年,一家四口还挤在那窄小的老房子里。遇到下雨天,还要用瓢盆接水,防止家里被水漫延。
高婶婶有句名言,这也是所有贫苦家庭的期盼:自己苦点累点,也要把子女送出农村。
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的农村子女纷纷走出大山,迈向城市。
之后,高婶婶的子女也上了学,不用像她一样,睁眼不识字,还要厚着脸皮去问人。
高婶婶原本以为子女上了学,以后自己可以少吃一点亏。可不曾想,有次,她带着十岁的儿子去街上卖货,找钱给人的时候,儿子算错了账,多给了一角钱。
那天晚上,高婶婶哭了一宿。
而她呢,也没有打骂儿子,只是眼泪婆娑的看着儿子,叮嘱他:“以后要多用点心,精明一些。”
——她儿子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因为一角钱,而抹了一宿的眼泪?
这也是高婶婶的伤痛。她家兄弟姊妹六个,她排第五,其余几个,都被父亲安排了上了学。可唯独她,仅仅上过三天的学堂。辍学后,小小年纪便跟着父亲跑路卖货。
此外,在六个人中,她也是不被看好的那个。父亲常常打骂,母亲也是动不动便在她胳膊上拧一下。
她搞不懂,若是重男轻女,那为什么她的两个姐姐偏偏就能得到父亲的宠爱?
她觉得,这就是她的命。
什么是命?高婶婶小时一个玩伴,命好,嫁了个有钱的男人,吃穿不愁。高婶婶以前总是夸她命好。可后来,突然和丈夫拌嘴,喝药了。高婶婶有点不信命了。
尤其现在要供子女上学,家里还要过日子。若是还相信所谓的命,那一辈子只能被人欺负。
——高婶婶不会忘记那件事。那是她嫁人的第二年,村里有人瞧她不顺,主动挑事儿,指着她大骂:“你这贱命,永远只会窝窝囊囊。”
丈夫没有说话,只顾抽着水烟。而高婶婶无助,只有紧紧咬着牙根,她发誓,她要在村里人面前抬起头来。
曾有神婆娘给她算过命,说她是牛魔王家的太子。外人不信,但高婶婶信了。此后,高婶婶的性格发生了大转变。
她的行为让人有点害怕。
有次,她和丈夫给人做工。到清算工钱时,老板少付了十元钱,高婶婶便当场和老板争论。丈夫性格软弱,在村里人面前好面子,怕传出去脸上不光彩,就扯了扯高婶婶的袖子。
“走啦,十块钱,算作给他得了。”
不料高婶婶无名火起,反手便抡起一个耳刮子,打在丈夫脸上。
“现在你做好人,到时候你家揭不开锅,给有谁来向你做好人?”
老板后来还是把那十块钱补上了。
事后,高婶婶还怨起丈夫:“十块钱也够你在外一天的饭钱了。”
至于高婶婶为什么如此看重钱?这其中原因,或许也跟她兄弟姊妹有关。
虽然父母对子女偏心,但私下,六个兄弟姊妹也还算是团结。可随着一个二个都成家后,这关系就淡了。
这所谓的关系淡了,当然是相对于高婶婶而言的。
为什么呢?
——她的哥哥姐姐都因为她嫁的男人穷,嫌弃她,动不动就明里暗里跟她提钱。她的弟弟除外,因为他是高婶婶从小带大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也能使得血浓于水的亲情,化为泡影。
从此,高婶婶就仿佛被兄弟姊妹们挤出了家。
高婶婶也经常对子女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让那些人好好看看。”
高婶婶待人不错,性格好。在村里,也赚得了一波好人缘。有谁晚上没事,就来找高婶婶聊下家常。
在帮人打零工时,手脚勤快,做事细心。主人家看在眼里,等到有事,马上就找高婶婶家两口子。
“嬢嬢,这两天有点活,你家两个明天来帮我做下。工钱照旧。”
“行!”
有时,村里有的人闲了好几天,想找点事做,赚点小钱,知道高婶婶熟路多,就特意来找她。
“婶婶,这会在哪里做活?给还缺人,带我一个嘛。”
“走嘛,明早早点,我来喊你一起过去。”
可高婶婶有些性格,却有点古怪。比如,教育子女时。
子女在外上学时,听得很多的话,就是:
——在外嘛,买的东西自己吃,其他人跟你要,不要给。要是谁也给了你,你也就分他一点。
——去的地方,路程近的话,就走走路,不要打车。远了,再出点钱。到时候也记得,跟人家讲讲价。
高婶婶对子女这样,对自己也是如此。
通常轮到赶集的日子,几乎都是走着路去镇上。她不想,也确实觉得没必要花那两三块钱坐车。
她坐车,也还是以前带着幼小的子女去上街。小家伙走两步,就喊腿酸脚痛。这才花几块钱坐车的。
当然,这钱,高婶婶也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的。
若是有人来高婶婶家做客,她招待后。下次,她到别人家去,有不顺心的地方,高婶婶的嘴巴就会控制不住。
“她当初来,我给她吃,给她喝,哪样不是好好招待?如今啊,去她家,还抵不上我的十分之一呢。”
此外,高婶婶外出时,遇到吃饭的时候,高婶婶总会说一句同样的话:“这是出了钱的,当然要把它吃回来了。”
有次,她跟着女儿去大城市里,午饭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太太,俩人闲聊起来,有说有笑的。可出了门,高婶婶就和女儿悄悄谈论了起来:
“这老太太可不会过日子,一个人在家,随便弄点饭就混过去一顿了。那还用得着来这,花个十几块钱。”
女儿也知道母亲的性格,就劝解:
“你不用管她,她想咋样就咋样。”
“唉,不值当,不值当……你们以后就不能这样学了。”
这话,女儿早听厌了。
有时候,高婶婶的这种性格,又有些许过激,让人无法接受。
那次,她带着儿子去上街,要买点豆腐回家。称好后,她拧着袋子,转身就走。这时候被老板叫住了。
“大嫂,你还没给钱呐。”
“说什么话?我刚刚明明给了,你接了钱,那么快就忘了?”
“不是,大嫂。我这是小本买卖,再说了,你要真是给了钱,我也不会向你再要,可确实是你没给啊。”
老板和高婶婶就在摊边争论。
——高婶婶的儿子在旁看得不明所以。
至于后面,高婶婶把称好的豆腐,放回摊上。
晚上,她还跟丈夫说起这事,丈夫叹了口气,而高婶婶还怪儿子:“你就应该在旁边插上一句,说我给了钱。以后呐,要学着精明些。”
——儿子不明白。
他记得以前母亲是这样教导自己的:“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不要撒谎。”
他想起自己有次拿了母亲几块钱,最后被发现。母亲问是不是自己拿的?他一口否决。母亲火起,打了自己一顿。自己吃痛大哭,这才从裤兜里,把钱掏了出来。
“唉,你们小时候的时候,我那次坐车,不小心被多收了一块钱。那可是一块钱啊,一瓶水钱,够你们买糖吃了。”
“人家养个儿女么,是帮着自己的。可为什么我养的子女,却是胳膊肘往外拐?老的老的是这种,小的小的也是一样。”
这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好汉。对于贫苦家庭而言,只要是钱,无论多少,一点一滴的累积下来,总会有一天富起来的。倘若是浪费了那么一点,无论多与少,都要埋怨好久。
这不,隔了几年后,高婶婶也会想起自己坐车多付的那一块钱。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早上,高婶婶去距离家十五公里的县城里看望病人,坐车的时候,不小心多付了司机一块钱。等她反应过来,那已经是晚饭时候了。(高二婶那时已经回到了家)
她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咒骂:“这个砍秋头的,多收了我一块钱,良心是不会痛么?”丈夫坐在旁边,只顾着吃饭,一句话没说。高二婶心里有气,把碗筷重重一放,出到门外,冲着自家的狗打了几下。
晚上,高婶婶坐在沙发上,又说起这事儿,只不过她不是咒骂司机,而是埋怨起过世的父亲来:“都怪小时候我那爹不让我去读书,害得我现在字也不识,白白吃了这么多的亏。”
这件事,高婶婶经常挂在嘴边。只要她因为不识字,吃了些许亏,她便会说到这事儿。
——她总会想到她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早晨,父亲突然对她说不要去上学了,待在家里干活。为了防止她偷跑出去,父亲还特意抽了一根棍子,拦在大门口。
后来,高婶婶嫁人了。丈夫是初中学历,或许有这点关系,也或许是自古女性家庭地位不如男。丈夫常常对她破口大吼,给她使脸色。一来二去,高婶婶更是对于不识字这事儿耿耿于怀。
所以,她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子女。
可高婶婶家庭并不富裕,嫁给丈夫这几年,一家四口还挤在那窄小的老房子里。遇到下雨天,还要用瓢盆接水,防止家里被水漫延。
高婶婶有句名言,这也是所有贫苦家庭的期盼:自己苦点累点,也要把子女送出农村。
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的农村子女纷纷走出大山,迈向城市。
后面,高婶婶的子女也上了学,不用像她一样,睁眼不识字,还要厚着脸皮去问人。
高婶婶原本以为子女上了学,以后自己可以少吃一点亏。可不曾想,有次,她带着十岁的儿子去街上卖货,找钱给人的时候,儿子算错了账,多给了一角钱。
那天晚上,高婶婶哭了一宿。
而她呢,也没有打骂儿子,只是眼泪婆娑的看着儿子,叮嘱他:“以后要多用点心,精明一些。”
——她儿子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因为一角钱,而抹了一宿的眼泪?
这也是高婶婶的伤痛。她家兄弟姊妹六个,她排第五,其余几个,都被父亲安排了上了学。可唯独她,仅仅上过三天的学堂。辍学后,小小年纪便跟着父亲跑路卖货。
此外,在六个人中,她也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个。父亲常常打骂,母亲也是动不动便在她胳膊上拧一下。
她搞不懂,若是重男轻女,那为什么她的两个姐姐偏偏就能得到父亲的宠爱?
她觉得,这就是她的命。
什么是命?高婶婶小时一个玩伴,命好,嫁了个有钱的男人,吃穿不愁。高婶婶以前总是夸她命好。可后来,突然和丈夫拌嘴,喝药了。高婶婶有点不信命了。
尤其现在要供子女上学,家里还要过日子。若是还相信所谓的命,那一辈子只能被人欺负。
——高婶婶不会忘记那件事。那是她嫁人的第二年,村里有人瞧她不顺,主动挑事儿,指着她大骂:“你这贱命,只会窝窝囊囊。”
丈夫没有说话,只顾抽着水烟。而高婶婶无助,只有紧紧咬着牙根,她发誓,她要在村里人面前抬起头来。
曾有神婆娘给她算过命,说她是牛魔王家的太子。外人不信,但高婶婶信了。此后,高婶婶的性格发生了大转变。
她的行为让人有点害怕。
有次,她和丈夫给人做工。到清算工钱时,老板少付了十元钱,高婶婶便当场和老板争论。丈夫性格软弱,在村里人面前好面子,怕传出去脸上不光彩,就扯了扯高婶婶的袖子。
“走啦,十块钱,算作给他得了。”
不料高婶婶无名火起,反手便抡起一个耳刮子,打在丈夫脸上。
“现在你做好人,到时候你家揭不开锅,给有谁来向你做好人?”
老板最后还是把那十块钱补上了。
事后,高婶婶还怨起丈夫:“十块钱也够你在外一天的饭钱了。”
至于高婶婶为什么如此看重钱?这其中原因,或许也跟她兄弟姊妹有关。
虽然父母对子女偏心,但私下,六个兄弟姊妹也还算是团结。可随着一个二个都成家后,这关系就淡了。
这所谓的关系淡了,当然是相对于高婶婶而言的。
为什么呢?
——她的哥哥姐姐都因为她嫁的男人穷,嫌弃她,动不动就明里暗里跟她提钱。她的弟弟除外,因为他是高婶婶从小带大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也能使得血浓于水的亲情,化为泡影。
从此,高婶婶就仿佛被兄弟姊妹们挤出了家。
高婶婶也经常对子女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让那些人好好看看。”
高婶婶待人不错,性格好。在村里,也赚得了一波好人缘。有谁晚上没事,就来找高婶婶聊下家常。
在帮人打零工时,手脚勤快,做事细心。主人家看在眼里,等到有事,马上就找高婶婶家两口子。
“嬢嬢,这两天有点活,你家两个明天来帮我做下。工钱照旧。”
“行!”
有时,村里有的人闲了好几天,想找点事做,赚点小钱,知道高婶婶熟路多,就特意来找她。
“婶婶,最近在哪里做活?给还缺人,带我一个嘛。”
“走嘛,明早早点,我来喊你一起过去。”
可高婶婶有些性格,却有点古怪。比如,教育子女时。
子女在外上学时,听得最多的话,就是:
——在外嘛,买的东西自己吃,其他人跟你要,不要给。要是谁也给了你,你也就分他一点。
——去的地方,路程近的话,就走走路,不要打车。远了,再出点钱。到时候也记得,跟人家讲讲价。
高婶婶对子女这样,对自己也是如此。
通常轮到赶集的日子,几乎都是走着路去镇上。她不想,也确实觉得没必要花那两三块钱坐车。
她坐车,也还是以前带着幼小的子女去上街。小家伙走两步,就喊腿酸脚痛。这才花几块钱坐车的。
当然,这钱,高婶婶也会从其他地方赚回来的。
若是有人来高婶婶家做客,她招待后。下次,她到别人家去,有不顺心的地方,高婶婶的嘴巴就会控制不住。
“她当初来,我给她吃,给她喝,哪样不是好好招待?如今啊,去她家,还抵不上我的十分之一呢。”
此外,高婶婶外出时,遇到吃饭的时候,高婶婶总会说一句同样的话:“这是出了钱的,当然要把它吃回来了。”
有次,她跟着女儿去大城市里,午饭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太太,俩人闲聊起来,有说有笑的。可出了门,高婶婶就和女儿悄悄谈论了起来:
“这老太太可不会过日子,一个人在家,随便弄点饭就混过去一顿了。那还用得着来这,花个十几块钱。”
女儿也知道母亲的性格,就劝解:
“你不用管她,她想咋样就咋样。”
“唉,不值当,不值当……你们以后就不能这样学了。”
这话,女儿早听厌了。
有时候,高婶婶的这种性格,又有些许过激,让人无法接受。
那次,她带着儿子去上街,要买点豆腐回家。称好后,她拧着袋子,转身就走。这时候被老板叫住了。
“大嫂,你还没给钱呐。”
“说什么话?我刚刚明明给了,你接了钱,那么快就忘了?”
“不是,大嫂。我这是小本买卖,再说了,你要真是给了钱,我也不会向你再要,可确实是你没给啊。”
老板和高婶婶就在摊边争论。
——高婶婶的儿子在旁看得不明所以。
至于后面,高婶婶把称好的豆腐,放回摊上。
晚上,她还跟丈夫说起这事,丈夫叹了口气,而高婶婶还怪儿子:“你就应该在旁边插上一句,说我给了钱。以后呐,要学着精明些。”
——儿子不明白。
他记得以前母亲是这样教导自己的:“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不要撒谎。”
他想起自己有次拿了母亲几块钱,后来被发现。母亲问是不是自己拿的?他一口否决。母亲火起,打了自己一顿。自己吃痛大哭,这才从裤兜里,把钱掏了出来。
“唉,你们小时候的时候,我那次坐车,不小心被多收了一块钱。那可是一块钱啊,一瓶水钱,够你们买糖吃了。”
“人家养个儿女么,是帮着自己的。可为什么我养的子女,却是胳膊肘往外拐?老的老的是这种,小的小的也是一样。”
这话也是高二婶经常挂在嘴边的。
儿子听了,泪水偷偷在眼中打转。